為深入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方針,助力破解農耕聲景瀕危與代際傳承斷裂的困境,“聲耕記憶”項目團隊走進魯中區,結合采集的農耕聲景和3D音頻技術,開展了一系列以“活化理論聯結情感、聲耕記憶雋永傳承”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隊員們用熱情與智慧講述農耕聲景文化的千年脈絡,以創新思維激活古老記憶的當代價值,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寫下生動注腳。
校園深耕:農耕基因播種心田
團隊成員來到濰坊鄉鎮中小學,在此開展一系列“農耕故事進課堂”活動。活動伊始,王巖同學以“農耕知識競賽”的方式宣講農耕聲景的科學價值與文化意義,喚起學生激情投入宣講。盛碩碩等同學指導學生用顏料繪制聲景抽象畫。這一幅幅稻田聲波畫不僅讓學生看見了“聲音的溫度”,也讓他們體會到了聲景文化的魅力。
結合二十四節氣,團隊還啟動了“節氣聲景講解員培養計劃”,通過朗讀培訓和展示環節,使學生化身傳播聲景文化的小使者,也讓抽象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會后,許多學生分享了感受,表示此次宣講會讓他們對聲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堅定了他們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的決心。
社會共振:聲景實踐賦能代際聯結
項目團隊提前做好了二十四節氣與聲景的對應表(立春——春風呼嘯聲/木犁翻土聲),然后組織開展了“節氣-聲景連連看”活動。當給出“立春”節氣,選擇其對應的聲景時,老年人偏向木犁翻土聲,而大部分青年人則更傾向于選擇春風呼嘯聲。基于此觀點差異,在XX同學的組織下雙方展開了關于個人立春記憶的討論。“在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中,我收獲了很多節氣聲景知識。”一位青年人這么說道。
另外,團隊還在鄉村老人聚集處搭建了聲音驛站,即播放原先采集的舊農具操作聲,引導老人帶領青少年用秸稈、竹筒等常見工具模仿特定農耕聲。例如,有一位老人就用平常“搖扇子”的聲音來表示古代農耕工具“風扇車”工作時發出的聲音。這一活動在激活鄉村公共空間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孤獨的社會價值。
結語:文化傳承的星火永不熄滅
“聲耕記憶”用科技智慧之弦撥動了農耕文明的千年回響。從校園里稻田聲波畫的絢爛色彩,到鄉野間搖扇模擬風車聲的智慧閃光,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農耕聲景的活態存續,更是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守護精神原鄉的生動實踐縮影。未來,期待更多青年投身農耕文化傳承事業,希望在青春接力中為正為瀕危的文化技藝打開通向明天的窗口。
作者:王巖 魏玉珊 張玉穎 張宇彤 盛碩碩 趙婉含